8月11日,天下永續會與東海大學攜手舉辦「永續培力工作坊—中台灣企業淨零專場」,為在地產業解決碳排淨零困境。中部是中小企業大本營,面對強制減碳的政策法規,還得符合國際品牌客戶的淨零排放、碳中和要求,如何落地實踐低碳轉型是共同的難題,這七大問題也是他們最關注的事。

雲集隱形冠軍的台灣中部,產業樣態豐富多元,但過去一年多來也瀰漫一股濃厚「碳焦慮」氛圍,因此,「天下永續會」決定前進台中為企業解憂。
8月11日,「天下永續會」與東海大學攜手合作舉辦「永續培力工作坊—中台灣企業淨零專場」,邀請東海大學副校長兼永續長張嘉修、永續影響力中心執行長許家偉、資深總監陳耀德共同開講,針對「減碳技術與碳循環經濟」、「氣候變遷管理與淨零目標」兩大關鍵議題探討。
與會企業更是中台灣各方之霸齊聚。包括航太工業領頭羊漢翔、油封界龍頭茂順、縫紉機霸主伸興、IC封測大廠矽品和頎邦、功率導線架龍頭順德、織帶製造龍頭廠台灣百和、全球前三大窗簾廠億豐綜合、飲料包材龍頭宏全國際、電爐煉鋼廠豐興等。
另外,品牌與服務業也不落人後,從國內登山用品品牌歐都納、釣具品牌寶熊,到台灣spa門市龍頭佐登妮絲、營造大廠麗明、土地開發富旺國際等,總共60家跨產業企業齊聚共謀減碳。
隨著減碳轉型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中部企業顯然更急於尋求減排實務操作的落地解方。經過半天的學習與交流,從各家企業的踴躍提問,以及專業講師的回覆中,可窺見聚焦7大難題:
Q1: 碳排淨零與碳中和的差異是什麼?Apple宣布的2030是什麼?
答:依據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與IPCC(聯合國非政府間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最新版的定義,碳中和指的是僅限定在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移除量相等的狀態;而淨零目標指的是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相等。以蘋果宣布的2030年達到碳中和為例,是指carbon neutral,除將邊界擴及到範疇三,並要求供應商100%使用再生能源電力。
Q2:企業如果要加入SBTi,基本上是要先把範疇三盤查、認證清楚再加入嗎? 現在法規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在座的中小企業要做(減排)的話,可以給什麼建議?
答:SBTi的要求是組織邊界內的範疇1、2、3都要盡可能地完整盤查,但並沒有要求一定要有進行查證。上市櫃中小企業一定要先符合金管會的要求,建議是自己先做碳盤查的監測,因為接下來很多客戶會開始要求做排放量的計算與減量。至於公司內部查證能力的建置,可以考慮選擇坊間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相關的課程。至於減排部分,若公司實際上還是以用電為主的間接排放,那就只能透過二途徑,分別為持續提升用電效率,以及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
Q3: 我們公司是品牌商,有很大部分的碳排來自範疇3,應該先從哪裡開始?是否可以盤查八成以上的主要代工廠就好?
答:委外代工的話,可以用八二法則,以採購金額量來篩選出主要的代工廠。排放量部分,最好是能要求代工廠直接計算分配在貴公司產品生產或加工過程中的實際量是多少,若分配不易,可用公司對該代工廠營收占比方式推估排放量。
在範疇3,SBTi還有幾種方式可以做,一是直接要求減量,二是允許議合目標,即直接設定要求多少供應商通過SBTi,但前提是買方市場的力量要夠大。
Q4: 我們是屬營造業,案子大多是兩年完工,溫室氣體盤查的邊界是可以改的嗎?改的過程,要怎麼去設定減碳路徑?
答:要先釐清案子是範疇1、2、3?如果是完全委外的範疇3,可要求承攬商去做減量。目前國外工程公司的減量方法是,電的部分是取得再生能源、機具載具提升能效、發電機等耗能設備要做能源監控。
很多公司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公司營運要增產、擴廠,邊界就會改變。那麼原則其實很簡單,就是只要是新廠,第一個是要做最好的節能設計、第二是要使用綠電。
Q5: SBTi要求企業透過減排達到淨零,僅碳排剩餘量5–10%才可透過碳權達到碳中和。但是,像我們身為鋼鐵業,直接排放量主要來自燃料及物料耗用,若沒有替代物料,總量又超過5–10%,該怎麼辦?且我們雖是鋼鐵廠,但用的是電氣鍋爐,沒有燃燒製程,煙道口濃度只有1%,也無法做CCU(碳捕捉再利用)。
答:除減緩之外,就只能做碳移除,直到剩下的10%再透過碳權進行碳補償。不過可以特別補充的是,像煙道口,其實不是在做移除的狀態,而是歸在減緩,因為碳還沒釋放到大氣中,目前的技術也做得到。
Q6: 產品在運輸方面的碳足跡不到0.1%,也需要揭露嗎?
答:碳足跡可以按規範建立截斷原則。目前在組織範疇1+2的盤查可以設定5%的排除門檻,但單項排放源不可超過0.5%。依據環保署「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任單一排放源占總預期生命週期碳排放低於1%,則可視為非重要性排放源而排除,但非重要性排放源排除總量不得超過5%。另外,非直接投入在生產的也不需計算。以SBTi角度,也是允許5%可排除在目標的邊界之外。
Q7: 企業做循環經濟是否跟碳減排相關?所謂循環經濟是否一定要跟外部串連才能被認可?
答:在國際上的認定來講,循環經濟是資源再利用的一個概念,讓資源進入另一個經濟或更有效利用,並沒有一定要跟組織外部串連,可以是廠內或廠外的。若想算出使用再生材料對碳排量所產生的影響,則必須要有比較基礎,亦即與取代的原生物料進行比較。
全文轉載自《CSR@天下》。 文.黃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