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 2021
COP26前夕,「永續會」環境永續培力工作坊登場。57家會員中,就有20家已明確承諾淨零或100%使用再生能源,本篇呈現在這群企業永續尖兵拚減碳,也向產官學喊話企業正面臨的環境五大困境。
向以彈性應變見長的台灣企業,在氣候轉型大浪下雖有展現靈活身段,但氣候風險終究巨大,但憑企業一己之力仍力有未逮。
即便「天下永續會」57家會員企業已是國內企業在節能減碳的績優生,但在低碳轉型路上仍有至少五大困境。
在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CDP(碳揭露專案)、DJSI(道瓊永續指數)、TCFD(氣後變遷相關財務揭露)等輔導專家的許家偉團隊引領下,企業會員們在培力工作坊中交流減碳心得、學習國際新知。同為本次講師的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陳耀德,則分享國際企業環境趨勢。
困境一:中小企業面對氣候風險 勢單力薄
溫室氣體盤查是企業邁向低碳轉型的起手式,有賴產業鏈上下攜手與共識。
「我們公司在淨零路上遇到的瓶頸跟難關, 第一個就是盤查,」普萊德科技永續辦公室主任李盈慧說。
其實普萊德現階段已經做到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的範疇一、範疇二,但要走進範疇三時,因為牽涉龐雜的供應鏈的整體盤查因此碰壁。
「我已經是中小企業,我的供應鏈比我還小,等於我必須要教他們怎麼把碳盤查出來,沒有輔導或協助的力量進來,我們很難算出產品碳總量,」李盈慧進一步指出,對小規模的供應商來說,光盤查這個動作就要成本,遑論進一步的改善。
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也說,其實許多中小企業都認知低碳轉型的迫切性,都知道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將在5年後生效,「在供應鍊本來就處於弱勢,加上資源又有限,現在是真的很需要外部協助,」才剛完成「水手計畫」,協助幾家水五金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她語帶焦慮。
蔡惠卿說,目前上銀只能先從自身做起,希望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廠商加入行動,但因為時間所剩不多,而且攸關訂單,此刻尤須政府和大企業的齊力挹注。
向來快人快語的蔡惠卿,其實說出了現場所有企業的痛點,因為每家大型企業背後也都有千百家中小企業。
「政府確實可比照過往科專模式,但等公部門警醒和整合,不如自己先動,」企業低碳轉型輔導經驗豐富的許家偉,聞言亦滿臉無奈地說,或許產業界可參照過往A-Team(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方式,揪機械產業結盟打群架,一起面對氣候風險。
接著現場會員們則齊聲建議,希望「天下永續會」扮演更積極的大小企業攜手平台角色。「其實天下成立『永續會』就是看到企業此刻的焦慮,我們會持續廣納更多中小企業加入,當然也會扮演更積極角色,成為產官連結的重要平台,」《天下》調查中心總監、「永續會」負責人熊毅晰承諾。
困境二:再生能源供不應求
市面上再生能源的共給不足,也讓許多有心節能減碳的企業很挫折。「我們也想做綠電採購,但現在綠電憑證就是不夠,我們也跟能源局開過會,他們也說會朝這個方向做,但也不敢承諾有沒有那麼多的憑證供應給市場,」一家服務業的環境部門主管說。
但當天在工作坊現場,眾家企業抱怨最多的,還是台灣仍處於普遍買不到綠電的窘境。
不過精確來說,現況並非「買不到」,而是「價格太貴」。有售電業務的台汽電企劃及轉投資管理部俞昶如就表示,綠電一直都有,但價格上確實必須進一步洽談。
因此,面對有心綠電取得成本高昂,將會讓台灣企業的低碳轉型有更高門檻,而這部分的解方,關鍵將會是政府部門。「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不敢有積極作為,結果賠上的是台灣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一位會員企業的總經理直言。
困境三:國際標準過多 內部溝通費時又費工
放眼國際上與氣候相關的專有名詞,從CDP、TCFD、RE 100、SBTi、SASB,到淨零排放、碳中和,乃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的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等,一連串令人眼花撩亂的倡議、準則、工具、報告、……,也讓企業備感無所適從。
「在座很多企業,都要做ESG報告書,有很多標準要遵循,有沒有可能有一套整合的機制,或我們的金管會可以扮演跨部會環境政策協調者,從財會這邊下手,否則公司內光是跨部門溝通、協調、整合這些就不知浪費多少精力和資源,」正隆永續發展部經理陳靜宜說。
台灣企業拚永續,跟上國際潮流不可免。連許家偉和陳耀德都坦言,因為國際上對於氣候變遷的研究也在持續發展,不斷有新東西出來在所難免。
以今年8月,IPCC公布的AR6報告來說,多達3000多頁的內容不僅分析目前的全球排碳狀況,也對企業可以達到淨零的策略途徑有更新的詮釋。「對企業在因應氣候變遷很重要,但重點是掌握它的精神和原則,我猜在座也不會有人真的會全部看完,」陳耀德笑說。
困境四:要做到被國際認可的淨零門檻愈來愈高
接著,陳耀德當起「書僮」,為大家分享這份國際最新氣候變遷報告的精華。「AR6指出,地表溫度跟1850年到1900年區間相比,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造成攝氏升溫1.07℃,」陳耀德指出,未來若要達成升溫1.5℃的目標,只能再升溫0.43℃。這意味著,要守住1.5℃的目標,需要全體企業的努力合作。
他順著這脈絡強調,SBTi未來將可能僅接受1.5℃的目標。而且,國際上對企業承諾淨零排放會更嚴謹,無論在絕對減量階段,或抵換與補償機制的採用階段,都必須有明確的路徑與目標。
陳耀德也提到企業達成淨零排放有下列五大策略類型:
- 利用碳權取代減量來達成減量。
- 利用避免排放來取代減量。
- 利用負排放來取代減量。
- 減量與科學保持一致。
- 氣候積極行動。
他說,前述只有第四和第五,才算是與巴黎協議的氣候變遷減緩情境一致,有機會實現巴黎協定和SDGs目標,而且才稱得上是在淨零經濟中具韌性的商業模式。
「第三利用負排放來取代減量的策略,雖然也能達到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淨零積累,但因為過度仰賴二氧化碳移除,可能會導致其他社會與環境目標被犧牲,」陳耀德說。
困境五:跳脫E的局限 從ESG的永續視角全面評估
許家偉說,企業在力拼淨零排碳時,應該是要從公司整體的永續策略著眼,也就是針對企業對環境及社會影響的價值或成本進行全面評估。
他解釋,企業進行環境損益,經過細部分解,可拆分為:人體健康損失、建築環境破壞、經濟中斷、農作物損失、土地沙漠化、生物系統降解等。
「環境損益是企業衡量其營運過程及價值鏈對環境變化與人類福祉的影響,所產生的社會成本,」許家偉說。
他以台積電為典範,指出台積電是精密研究出自家的永續影響策略地圖後,才開始落地展開。「從上游採購、公司營運到客戶使用,台積描繪價值鏈的策略地圖,藉由線線相連的因果關係,全面檢視企業各項活動。以貨幣化衡量自身對經濟、環境及社會可能衍伸的外部成本與價值,成為永續管理的工具,」許家偉說。
共創「淨零之島」不僅是台灣產業的決心,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出路。透過「天下永續會」平台,企業不僅可以彼此借鏡、相互提升,甚至也能擴大連結、放大影響力,讓台灣在全球永續生態圈中成就不可或缺的領導角色。
(全文轉載自《CSR@天下》。文:黃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