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 2021
COP26前夕,「天下永續會」環境永續培力工作坊登場,57家會員中,就有20家已明確承諾淨零或100%使用再生能源,本篇呈現在這群企業永續尖兵身上看見的減碳5大心法。
歐洲洪水、北美熱浪、中國河南水災……,2021年極端氣候頻傳,企業成為全球究責對象,也讓企業的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9月30日,《天下》在「天下永續公民獎」頒獎典禮正式倡議全台企業共創「淨零之島」;10月,57家對環境充滿行動力的企業齊聚「天下永續會」環境培力工作坊,它們多是環境永續績優生,例如這當中有20家企業已做出明確淨零承諾或是100%綠電目標,也有在循環經濟、綠色金融等領域實踐領先全台的企業。
大夥齊聚一堂的理由很簡單,除了外資、客戶的減碳要求壓力已來到門口,更關鍵的是,大家理解到企業邁向環境永續之路,獨自前進遠遠不如眾人同行。
在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CDP(碳揭露專案)、DJSI(道瓊永續指數)、TCFD(氣後變遷相關財務揭露)等輔導專家的許家偉團隊引領下,企業會員們在培力工作坊中交流減碳心得、學習國際新知。
接著,就來看看這場工作坊中,綜整出57家環境模範生的五大減碳心法:
心法一:反求諸已 必先拼自身極致減排
首先,如同導師許家偉團隊透過國際最新的企業環境趨勢所分享,企業邁向淨零的第一步,必須是自身要先減碳做到極致。
以台積為例,當其盤點出自家溫室氣體排放最大來源是用電後,內部就訂出極具企圖心的「相同製程技術量產5年後,生產能效提升1倍」目標。
透過擴展創新的節能措施、智慧節能設備及導入節能元件等做法後,台積在10奈米及7奈米製程技術量產,已做到第4年的生產能效成功提升1.4倍,提前達成2030年的長期目標;同時,16奈米以上製程技術的生產能效亦已提升1.8倍。
另外,台積在各世代製程的單位產品生產能效倍增的綠色目標下,去年共執行460項節能措施、導入新世代節能機台,結果2020年共計節能5億度,自2016年至2020年共計也累積節能達17億度。
鏡頭拉到服務業,儘管國內電商龍頭富邦媒體科技(momo)尚未喊出淨零,且因產業特性不太容易訂出「生產」節能目標,但其內部仍將能源效率的車輛採購訂為目標,且開始致力追求運輸節能。例如在物流部分,2020年每月約節省304萬趟次,減少的商品運輸里程數約2,190公里,亦即約每月可減少1.37公噸CO2e。而在車輛購買上,也持續採購符合一級能源效率的貨機車,未來朝電動摩托車邁進。
心法二:擴大參與 攜手供應鏈戮力減排
淨零絕非獨善其身可以達成,放眼全球產業趨勢,供應鏈減碳已是當前重點發展,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更是相對積極的供應鍊。
包括台積、聯電、聯發科等「永續會」的半導體業會員,都已積極要求供應鍊達成2030年前至少減碳20%的目標。以聯電為例,2017年起倡議「Triple R大聯盟」,截至去年底共減碳40.9萬噸,約156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一年碳吸附量。
而服務業的雲品國際溫泉酒店,也正在透過食材採購廠商選擇,達到減少排碳。「我們餐飲業食材使用的大宗就是海鮮,海鮮很多都是遠洋漁業過來,因此中間運輸過程碳排放佔比較高。再來是牛肉,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比較多,」雲朗觀光永續旅遊總經理陳惠慈表示,因此雲朗採購上已開始選擇減少碳排的供應商,同時,也將食材廢料做有效處理,例如使用廚餘機將食材廢料轉換成肥料。
心法三:創新技術 追求減碳新技術
老路到不了新地方,尤其在淨零這條艱鉅道路上,用原有的方法或技術減排終有極限,這時尤須新技術的研發。
「就目前技術來說,只要煉鋼,就一定會有溫室氣體產生,」中鋼環境保護處環保三組組長邵承宗表示,同樣的狀況也發生眾多製造業上,畢竟所使用的材料,如鋼材,就無法避免含碳排放。
邵承宗提到,其實中鋼也正在研究新技術如氫能煉鋼,但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有突破性的重大變革。
中鋼確實說出廣大製造業的痛點,但愈是如此愈見有心投入的企業,其中又以台泥腳步快。從碳捕捉、地熱發電,到持續發展儲能技術、跨海併購國際儲能企業等,這間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正因為身處高排放產業,環境企圖相對也很宏大。
工作坊當天,台泥透露自己正透過養微藻技術,進行碳捕捉,希望達成固碳效益,也號召全民加入固碳運動。
「微藻裡面有蝦紅素,我們把它提煉出來做麵、冰淇淋。我們做這件事,是為了讓民眾知道,在生活中做些事情也可以減碳,」台泥總經理室管理師王姵閔表示。
但是,她也提到微藻技術仍無法大規模量化的難題。「微藻固碳無法大量營運,我們也在跟工研院合作去突破,」王姵閔說。
環境創新能量並非只在大企業身上看到。去年營收約38億元的朋億就很積極。
朋億協理歐俊彥提到,本業就是提供環境解決方案的朋億,自身也在持續不斷研發創新的節能減碳技術,目前朋億已有在為面板產業提供廢玻璃液回收再造服務;同時,也提供中油油氣回收服務,將回收油氣轉換成無鉛汽油再售出。
心法四:使用綠電 低碳轉型路上角色吃重
就目前看來,再生能源的使用仍是國內企業在節能減碳上最要緊的途徑。根據剛剛公佈的「天下永續100強」企業,目前已有使用再生能源的企業家數為59家,另外也有30家明確表達未來兩年有計劃使用。
除了購買綠電,自建再生能源也將會是愈來愈普遍的選項。
例如目前國內金融業太陽能屋頂裝置容量最大的國泰金,一年可發出的綠電達6,500kw,相當於每年可以發出845 萬度電,約當可以供給2160家戶一年用電。
玉山金也非常積極自建太陽光電。「我們目前已經有17棟大樓裝太陽能發電設備,」玉山金控經理林宇見透露。
今年8月,研華也宣布斥資5.3億元蓋太陽能電廠,預計2026年綠電使用率要達50%。「研華除了自身建能,還要創能,」研華科技資深工程師曾香斐表示。
喊出2040年達到100%綠電目標的台哥大,自建也是重要途徑。「我們希望2040可以朝自建七成邁進,未來公司可能還會設置綠電相關部門,」台灣大哥大資深管理師陳烙廷說。
研華和台哥大都是在「科學基礎碳目標倡議」(SBTi)中已通過「目標設定」(Target set)的企業,「天下永續會」會員中同樣通過目標設定的還有信義房屋、遠傳、台泥、友達、光寶、大江生醫。
另外,中華電信、富邦金、元大金則是在SBTi的「承諾」(Committed)階段。SBTi是要求企業依升溫2℃或1.5℃的目標提出企業減排規劃,經核可就可名列「承諾」名單,但若2年無法通過「目標設定」則要「下架」。因此,以中華電信來說,節能減碳動作非常積極。在購電與自建並行下,今年初達成「零碳門市」的台北三創門市,就是購買來自彰濱風力發電的碳權,而自建的太陽光電系統也超過5,000 kWp。
中華電內部已訂下目標,未來新建IDC機房能源效率PUE值都要在1.5以下。PUE值是計算數據中心節能省電的標準,理想的PUE值是1:0,即數據中心機房空調冷卻用電為0,所用的電100%都用於電腦運算。
心法五:碳抵減 透過大自然移除完成減碳最後一哩路
擔任工作坊導師之一的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陳耀德,在進行國際企業環境趨勢分享時提及,企業要承諾淨零其實是有「國際規範」的,而且規範愈來愈嚴謹和講究,目的就是避免企業有錯誤認知或拿來當成「漂綠」口號。
但基本精神仍不變,企業最優先要務仍是自身減排與透明揭露,減到不能再減時,接著才是從自然界移除二氧化碳的碳抵減動作。
目前全球都在積極發展碳移除方式,如碳捕捉、固碳技術等,但對國內企業來說,協助生態復育、植樹造林仍是現階段較能投入的動作。
像今年9月,台積向中油買進一船碳中和天然氣,就是從非洲尚比亞、馬拉威等地透過自然復育等方式,換到的綠色天然氣。
種樹,是目前台灣企業立即可行的行動。但樹可不是隨便就能種,從找地,到研究出合適的樹種,乃至後續維護等,都是一門大學問,以「天下永續會」會員來說,包括和泰汽車、大聯大、太平洋崇光百貨等,都是透過和專業的慈心基金會合作的方式進行。
有趣的是,近來因為企業搶種樹,不僅林務局成為企業諮詢熱門對象,要找到合適種樹的土地也愈來愈棘手。這時,信義房屋想出一妙招。
2019年,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買下馬來西亞沙巴外海一座環灘島,據了解,一開始並無太多運用的想法,惟近年碳抵減議題被看重,信義房屋在進行集團的減碳規劃時,意外發現此處正是復育造林的絕佳場域,進而在最近開始啟動相關行動。
「我們是先有淨零排碳的目標, 計畫從台灣取得碳權。但發現沒有那麼容易取得,反而這座小島很有潛力,所以最近會委派專家飛去研究,」信義房屋執行經理陳丹妮透露。
不同產業、不同規模,在氣候變遷大浪下,各家也有不同的因應之道,關鍵還是要殊途同歸,為台灣共創淨零之島。
(全文轉載自《CSR@天下》。文:黃家慧。)